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A.P.D.計畫團隊

A.P.D.計劃跨域實驗:藝術聚落接軌素養教育

文/林靖軒 攝影/柯善文


「藝術是很寬廣的一個大池,在學校的範疇,可以提供給孩子的想像有限,於是我們從外部給予更多的觸媒跟刺激,讓他們有管道可以去打開視野跟眼睛。」過了一季,甫完成ART LAB X KIDs 計畫,筆者再次受邀回到435藝術家工作室,談談藝術家們今年又籌措了ART LAB X YOUNGs的行動。



ART LAB X WHO 計畫是由435藝術家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們集結、協作共同發起的計劃,藉由和學校教育對接,讓孩子體驗「不一樣的藝術課」。2019年春天,ART LAB X KIDs 和國光國小、文湖國小的孩子一起在大樹下遊戲,發現藝術的不同樣貌;同年秋天,發酵成ART LAB X YOUNGs,與中正高中美術班學生碰撞,藉由不同媒材課程打開孩子的視野,也一同交流藝術生涯進路。


站在藝術家肩膀上 長出開闊眼界的枝枒

「ART LAB X YOUNGs是一個具體案例,它有趣的是去反思藝才班的教育現況。」A.P.D.(Art Petri Dish)計劃發起人,同時也是進駐藝術家的張瑋倫提到,因為有感於高中美術班孩子多被術科考試科目:素描、水彩、水墨及書法框架,缺乏對多元創作媒材的認識,藝術家們以「Hi, Artists」作為ART LAB X YOUNGs計畫主軸。除了開設藝術家講座,分享藝術工作者從學校畢業後的發展歷程,也藉由藝術家專業,邀請孩子自選雕塑、複合媒材、金工版畫其一作為課程體驗,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平時較少觸碰到的媒材,期待藉此拓展多元的藝術視野。



有別於ART LAB X KIDs藝術家和孩子僅有一天的相處,為了讓互動交流時間更為充足,ART LAB X YOUNGs發展為期四週的課程。透過435藝術家工作室的空間場域,讓孩子親眼看見藝術家工作場域,對於藝術家的工作方式有些許想像,同時A.P.D.計劃藝術家們也進班開設課程,透過親自手作體驗,讓孩子了解到藝術家的創作樣態。


藝術家江基名帶孩子一起進行陶土雕塑,從一個人做三件作品開始,後來他讓同學們交換作品,在原有的作品上「長出」另外一種樣態。原本看似獨立的創作,在江基名的帶領之下,同學們漸漸懂得讓作品「互動」。另一位藝術家周學涵,讓孩子運用壓克力板、紙材等複合媒材剪出一隻又一隻魚,最後再將所有的魚拼湊出一大件裝置作品,「美術班畫畫常常只要面對自己的畫面,於是這次透過『生產線』的方法,有的人畫魚、有的人剪魚,想讓孩子共同合作。」



藝術,除了是創作者本身內省過程的轉譯,和他人合作,甚至是與環境的互動過程,都屬於完成作品重要的一部分。正如A.P.D.計劃的核心理念,除了在聚落內能各自獨立進行藝術創作,他們也選擇走出聚落,跨領域實驗更多可能性,試圖用多元視野去看待藝術本身。


課程進行當下,周學涵也想起自己曾在高中和同學一起製作大型馬賽克作品的經驗,如今這幅創作過了十多年後仍被展示在校門口,「老師當時會帶我們去做一些藝術計畫,那些活動經歷,都是在我記憶裡面停留最久的。」ART LAB X YOUNGs對於高中生來說,或許是眾多藝術體驗活動的一環,但這樣的種子,都可能為往後的未來留下一點足跡,帶給孩子影響力。江基名同樣認同,「如果這樣的計畫能夠被延展,只要一年一次就好,讓孩子能定時地去質疑自己、碰撞自己『以為』的興趣喜好,或許就能讓他們更確定自己所愛、所嚮往。」


同時身為435藝文特區駐村藝術家的中正高中美術班導師顏勤,是達成雙方合作的重要窗口,在ART LAB X YOUNGs進行的一個月裡,他看見活動在孩子身上起了化學變化。一次,在參觀完藝術家工作室後,孩子和他分享藝術家工作生活的豐富程度超乎想像,讓他大開眼界,回家後和家人分享收穫的同時,也聊起往後的學習規劃。顏勤也提到在那幾週的週記裡,孩子們陸陸續續分享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,甚至也為了想學習更多,自行利用課餘時間查詢更多與藝術相關的資料。他在驚訝之餘,也著實被感動。


跳脫常規和體制的操作和思考,隱隱發酵的歷程雖然彌長,但ART LAB X YOUNGs也確實讓孩子闢出了另一條新路,勇於去挑戰更多的不同,發掘、探索自己的長處。回到Art Lab的初始,「我們沒有辦法『教給』他們什麼,在四週的課程裡,我們其實是打開他們的視野和眼界。」上一次採訪時張瑋倫分享的這段話,在計畫進入尾聲之際,透過孩子的回饋,確實地應證了初衷,而計畫完成後帶來的種種感動,更讓A.P.D.計劃產生向前推進不間斷的動能。


與公部門對話 盼帶動體制運轉能量

然而,A.P.D.計劃的行動,不僅於開拓孩子對藝術的認識,另一方面,也思考著如何把能量向內帶回到聚落,向上推展至公部門。


具有社區營造背景的團隊行政總籌周暐傑,曾任435藝術家工作室的藝術行政人員,在A.P.D.計劃團隊中扮演著重要的橋樑角色。他看見藝術家和社會面的各自需求,盡力促成藝術家與公部門合作的可能性。「以往做活動的時候都是向外尋求資源。比如展覽、拍照記錄,都委外找廠商。可是435聚落藝術家就有這些才能,那我們為什麼不往裡面找呢?」



經過多次對話,A.P.D.計劃更希望透過藝術家主動發起的計畫,帶動體制,更加靈活運用既有的場館資源、發揮社會功能,促進與社區、藝術家三方間能更加活絡。讓聚落藝術家的能量能被看見,開啟聚落共生、穩定、同步前進的第一步。


回到最初的開始,A.P.D.計劃和國小、高中孩子「玩」在一塊,與其說是讓孩子們開展藝術的認識、增廣見聞,換個角度來看,也是這群藝術家的自我實驗:人們用科學解釋萬物,有沒有一種可能,也讓體會藝術的過程成為理解、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?。如同張瑋倫說,「ART LAB X WHO的想法如果要再往下走,它應該要更深、更專業,亦或是用適合孩子們進行藝術體驗的現場,取代從工作坊、課程切入的想法。」


不斷地向外敞開,不為計畫設限的實驗,A.P.D.計劃扎根聚落、向外跨域串連不同資源,更讓人不禁期待A.P.D.計劃本著社會實驗精神初衷,默默向前的下一步。After ART LAB X YOUNGs,What’s Next?



14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