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A.P.D.計畫團隊

2019教育創新100|435 藝術培養皿:在大樹下,帶孩子追尋藝術的線索

2019.08.19 (更新 2019.10.14)

by 林靖軒 (親子天下)


鳥鳴聲環繞的寧靜午後,孩子在藝術家的場域裡,自在地沉浸在藝術和創作的世界,打開感官,一起遊戲。照片:Art Petri Dish 藝術培養皿 / 攝影師 柯善文


五坪大的工作室裡,藝術家可以選擇埋首於自己的創作;藝術培養皿卻認為,藝術的意義和價值得拓展到工作室、個人藝術事業之外,跨出舒適的聚落,建立與更多群眾面對面的機會。


「為什麼藝術培養皿能運行起來,其實我抓到一個核心是『真』,真實。」五坪大的工作室裡,435 Art Petri Dish藝術培養皿總監張瑋倫坐臥在沙發上,眼裡真切的光芒,有如孩子一般純粹。


藝術培養皿位在板橋435藝文特區藝術家工作室,前身是退輔會訓練中心位於板橋的宿舍群,昔日的嚴肅軍紀,如今被自由的藝術填補。在規格化的空間中,藝術家比鄰工作,卻總是忙碌於個人創作與回饋計畫的準備。

「大家偶爾坐下來聊天,會去想說,我們為什麼今天會在這邊創作?為什麼會選藝術作為我們的工作?我們於是回溯小時候,怎麼接受藝術教育。」張瑋倫提到,台灣藝術教育歷程多為技術導向,注重成品和成果。家長總期待孩子能從美術課帶回精美作品,而非背後的思考脈絡和理解。然而,孩子們在創作上的揮灑和想像,不該僅止於「學會」技法,而忘記創作的樂趣。

種種的原因湊合在一起,讓育有兩個孩子的張瑋倫開始思考,當藝術和教育對接,藝術家和孩子面對面,兩方面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?

聚落藝術家們,彷彿在一群培養皿裡互相砥礪、支持、滋養的變形蟲,每個人擁有不同專長,但同樣的是,他們決定為一切反思跨出一系列行動。



在435藝文特區,藝術不限於工作室,外頭的木棧道、大樹下都能是藝術體驗的空間。Art Petri Dish 藝術培養皿 / 攝影師 柯善文提供



Art Lab x KIDs 透過遊戲和體驗豐富視野

一進到435藝文特區,藝術家帶孩子們圍坐成一個大圓,而非縱列排隊,讓孩子理解接下來的活動比起上課,更像是一場大型的闖關遊戲。除了統籌 Art Lab x KIDs 活動,張瑋倫也擔任起小隊輔,「我們帶孩子去到一間一間工作室闖關。每一間都是不同的情境,所以小孩進到一個工作室就像是一間神秘屋被打開。」孩子們蹦蹦跳跳跟在她背後,認識不同的媒材、不同的創作方法。


藝術家們的百般武藝,也引起孩子們的好奇。打開裝置藝術工作室驚見浴缸,木雕工作室遠遠就能聞到木頭香氣;在工作室探險之中,孩子們打開感官,如此體驗更能在心中留下印記。

接著,孩子們能自由選擇課程,實際在藝術家的工作場域,體會創作的樂趣。對藝術家們來說,這樣的活動也像是一場冒險。



孩子和聚落藝術家一起體驗藝術的不同表現方式,互相分享創作時的心情和故事。

Art Petri Dish 藝術培養皿 / 攝影師 柯善文提供


版畫藝術家李彥蓁,帶孩子利用鋁箔紙和可樂的化學反應創作版畫,從草圖寫生、刻畫到印製成品。如果沒有接觸版畫的經驗,沒辦法想像版畫製作的複雜流程和成果,一開始孩子對版畫的興趣不如其他課程熱烈。但在一個一個步驟中,李彥蓁帶孩子認識、遊戲,竟也帶動孩子互助合作、欲罷不能的創作動能。


陪在孩子身邊,看見孩子的專注力一下子傾注在創作中,更讓李彥蓁想起曾經直率創作,純真的自己。張瑋倫也分享,「我發現小孩的天真,可以帶我們回到很原始,很原初的創作心境。」小朋友尚未被社會化與制約的筆觸,是大人怎麼也模仿不來的。培養皿代表的意涵,從此不僅是藝術家在聚落裡共生的力量,更代表了藝術家和孩子在同個空間中碰撞的火花。



Art Lab x KIDs 在最後階段,大小藝術家一同策展。陳列作品外,也把活動照片展出,大家一起回顧遊戲和體驗的過程。Art Petri Dish 藝術培養皿 / 攝影師 柯善文提供


Art Lab x YOUNGs 醞釀青春的藝術養分

除了延續 Art Lab x KIDs 繼續和孩子們邊玩邊學之外,藝術培養皿在下個學年度,也將透過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計畫開展 Art Lab x YOUNGs ,和高中美術班學生的交流。


針對不同受眾的不同需要,藝術培養皿行政總監周暐傑笑說,藝術培養皿也像是一邊在做「實驗」。以過來人的經驗漫談,他們希望帶給高中生的,並不是讓他們的創作回到孩提時代的天真。對於已經裝備好各種技術的美術班學生,如果能透過藝術家,獲得藝術發展路上具體的想像,更是有益的協助。「我們可以給他們的包含升學、包含藝術就業,或是國外經驗的分享。針對高中跟大學的斷層,我們去做中間的橋樑。」


美術班術科開課科目,大多圍繞著升學,藝術培養皿卻希望透過 Art Lab x YOUNGs ,讓美術班孩子有機會在術科考試以外,能夠接觸不同的創作媒材,例如:金工、木雕、版畫、裝置藝術等。


藝術家們除了進班分享經驗談以外,也會在435藝文特區進行課程,讓孩子親身體驗各領域藝術家的工作場域和模式,了解創作型態。視覺總監陳穎蓁期待,這次和高中生的交流,能觸動他們對創作更廣的想像空間。未來如果孩子想要從事新媒體、建築等不同類型的創作,這些課程和活動經驗便會成為他們的養分。


不僅如此,Art Lab x YOUNGs 完成後,藝術家們將藉由文化部與教育部的增能輔導,把專案內容轉化成課程教案,放置在教育部「藝拍即合」網路平台,供學校老師參考。有興趣的老師可以邀請教案計畫者進班上課,或能自行把課程模組做變化使用,讓藝術家的計畫,不僅是一次性的活動,更有機會以不同的形式,觸及更多孩子。


如此,團隊總試圖在與不同的對象跨領域互動,一面摸著石頭過河,在大膽的嘗試中積極地探索。藝術培養皿團隊藝術家們也期盼把這樣的開闊心境,帶給每一位相遇的孩子。「(擁有開放的心態)對於孩子來說,他們就不會一直在框架下,被侷限被約束,藝術可能是他們逃逸的方式。」或許十個孩子裡面,只會有一個能成功的埋下種子,但對藝術培養皿來說,已是影響力發酵的足跡。


藝術培養皿成員擁有不同專長的異質性,希望能讓藝術計畫有更多的發展空間。

Art Petri Dish 藝術培養皿 / 攝影師 柯善文提供


一本初衷 持續滾動向前

每個人對於美的想像不同,能開放地接受各種可能性,將讓藝術更無邊際。張瑋倫這樣註解藝文工作者: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累積,藝文工作者最深度的文化觀察者之一。「我們的初衷,是把身為創作者對於藝術創作的熱情和喜愛,真誠地分享給孩子們。」而每一次和不同單位接觸或挑戰,也都讓他們的藝術創作養分,更添增一份對生活更敏感的理解和洞察。


「或許,我們做的這件事情不會賺錢,但我認為做創作的人,能夠給出去,回來給自己的能量會蠻大的。」不如開始採訪之際的一派輕鬆,張瑋倫堅定道出藝術培養皿的初衷和使命感。

對於藝術家,眾人投以浪漫、出世、甚至不食人間煙火的目光;藝術培養皿持續的跨域行動,更像是一次次不安逸於現狀的溫柔反抗。


435 Art Petri Dish藝術培養皿│小檔案

教育創新特色:435藝文特區聚落藝術家自發計畫,透過與教育對接,讓孩子開展藝術視野。

教育創新不藏私:以藝術家角度,針對小學生及中學生設計教案,打破課程在教室內進行的框架,帶學生在435藝文特區參觀藝術家工作室;或自主選擇藝術體驗課程,運用多種媒材進行創作;透過交流,和藝術家一起遊戲、體驗,認識新朋友。


51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